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孫詒讓

孫詒讓(1848~1908),字仲容,幼名效洙,又名德涵,號籀廎,浙江溫州里安人。生於道光二十八年,卒於光緒三十四年。享年六十一歲。是晚清有名的經學家,也是近代新式教育的開創者之一。與俞樾、黃以周合稱清末三先生。
  孫詒讓生於書香世家,自幼好學。的啟蒙老師便是他的父親孫衣言,孫衣言是道光三十年(1850)的進士,入翰林院。因此孫詒讓五歲時,就與雙親來到北京,跟隨父親識字讀書。九歲學習《周禮》,十歲開始旁涉群書,小小年紀竟以閱覽《漢魏叢書》為樂,著實驚人。咸豐八年(1858),孫衣言被派任為安徽安慶知府,孫詒讓也北京回到故鄉里安。
  十三歲開始學習校讎之學,孫詒讓竟就仿效寫成《廣韻姓氏刊誤》。十六歲讀了江藩《漢學師承記》,以及《皇清經解》,明瞭接觸到清儒治學的家法、義例等觀念。竟然就在十八歲時,學著以此治學精神,寫出《白虎通校補》一書。
  可是如此勤敏的孫詒讓,卻始終考不上進士!光緒元年(1875),當他第三次應禮部試,落榜之後,孫詒讓從此斷了考取功名的念頭。他專心著述,同時為了新式教育的推廣,勞心勞力、奔走奉獻。從同治七年(1868)至光緒五年(1879),孫詒讓跟著當官的父親來往於江蘇、安徽、湖北三省,使他有機會認識、結交許多具有新思想的官場大員與學者名流,尤其是俞樾、張之洞兩位,對孫詒讓日後推廣新式教育與援救革命黨人,都有著極大的幫助。
  孫詒讓相當推崇段玉裁、錢大昕、王念孫與王引之父子以及梁玉繩等學者。但考據學並不能限制住孫詒讓的治學方式,他曾說過:「自出家塾,未嘗師事人,蓋以四部古籍具在,善學者自能得師。」這是他個人學術之路的選擇。但當面對動亂的世局之時,孫詒讓則相當清楚的意識到,推廣新式教育的迫切性。
  面對西方列強在中國予取予求的情況,孫詒讓體認到,國民的的教育程度,關係到國家未來的盛衰。因此他強調,提供幼童初等教育的小學,必須要隨地廣設,務使每個學齡孩童都能受到教育。為了實踐這個理想,孫詒讓四處奔走、籌措資金,先後在溫州十六個縣,成立了三百多所學堂。為浙江省的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,可說是地方啟蒙運動的先驅者。
  中日甲午戰爭開打之後,孫詒讓毅然擔當了里安縣籌防局總董的重任,他向浙江巡撫指出六項必須立即辦理的要務:包括「堵塞海口、修理城垣、建築炮臺、購辦軍火、清查保甲、籌捐經費」,可是卻未得到即時的回應。 等到甲午戰敗,孫詒讓感受到,清朝政權有太多需要改變的積弊,因此他痛切陳言,上疏朝廷,寫下《變法條議》四十條,除了實際的練兵、提振經濟等建言,他還大膽提出「罷廢跪拜朝儀、裁撤內務府和太監、設立議院、准許人民言事」等改革封建制度的言論。當時的兩江總督盛宣懷,扣住孫詒讓的奏書,遲遲不敢上陳。也因此,孫詒讓終於了解,清朝政府的下詔改制,只是欺世之舉。
  此後孫詒讓專心推廣新式教育,創辦實業公司廣設工廠,晚年還籌辦團練,藉此抵禦外侮、維持鄉里安寧。至於清朝的功名利祿,他則一概不取。清廷詔開經濟特科,多名內閣大臣舉薦他,他都推辭。禮部聘徵他為京師大學堂監督,以及禮學館總撰,這是跟教育還有《禮》學有關的領域,但孫詒讓依舊堅辭不赴。將全部的心力精神,都放在興辦學校培育人才與經營實業富強民生。力求開通民智,以挽救民族命運。光緒三十四年(1908),孫詒讓病逝。 綜觀孫詒讓一生,他是位學術紮實的經學家,也是位百年樹人的教育家,還是一位與社會脈動緊密結合的實業家。而這三種角色,他都發揮到極致,內聖外王,不偏不廢且成就斐然。
學術方面,代表作《周禮正義》,被認為是清朝解釋《周禮》最精審詳備的作品。他所校注的《墨子》,讓千百年來注釋疏略、版本錯漏的《墨子》一書,重見光明,他也被時人譽為「現代墨子復活」。《契文舉例》一書,則是晚清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,對殷墟甲骨文字的研究,有著開山之功。
  他的治學途徑,是以校讎學和文字學做為基礎。因此往往能以古人的語言解釋古人的著作,並能根據文字學基礎,精準校勘古籍,避免牽強附會或泥從成說的弊病。章太炎讚譽他為「三百年絕等雙」。而他的外王成就,更是難得可貴,值得尊崇。孫詒讓儘管出身書香門第,父親也常年為官,但並非財力雄厚到足以辦校興學,但他因著對家、國、民族的親誠忠愛,奮力為之。充分發揮墨家苦志力行的實踐精神,闢農地,改進農桑。成立礦務與輪船公司,廣設工廠,增加工作機會,刺激經濟振興。總言之,就是進行各種實業活動求取經濟利潤,以便支撐多所學校的順利運轉。
同時,孫詒讓不但提供孩童就讀機會,他也開辦了師範教育學校,培養師資,對於清末民初的浙江基礎教育,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。他過世的時候,地方人士為他在溫州師範學堂開追悼大會,前來弔唁者,竟多達八千餘人!可見孫詒讓是一位多麼受到敬重的學者大儒。
  他留下的著作極多,除了前面敘述過的幾部經典作品之外,還有:《六曆甄微》、《溫州經籍志》、《溫州古甓記》、《古籀拾遺》、《劄迻》、、《周禮三家佚注》、《逸周書*補》、《大戴禮記*補》、《周禮政要》、《九旗古義述》、《古籀餘論》、《契文舉例》、《名原》、《學務平議》、《學務枝議》、《尚書駢枝》、《籀廎述林》等。草創未就者尚有《經迻》、《四部別錄》、《漢石記》、《古文大小篆沿革表》與《尚書駢枝》等。


撰稿人:李慈恩
網站滿意度調整